618大促已经收官一段时间,但余温未散,许多消费者还在吐槽部分服装品牌的预售没发货。更让人疑惑的是,有不少品牌在618期间一边“预售30天发货”,另一边“现货仅剩3件”。

图源:小红书
看似矛盾的场景,算是当下中国服装行业的真实缩影,背后藏着服装品牌们不得不面对的“时间难题”——即传统供应链从设计到上架需要的3-6个月时间周期,远远慢于季节更替与潮流变化,比如春夏秋冬每一季更迭的销售窗口期就三四个月,网红爆款的热度一般也就维持一两月。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少服装品牌开始玩起了“预售+现货”的模式,通过预售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减少库存压力,再用少量现货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即时需求。
例如某羽绒服巨头为了提高效率,将40%产能转为预售订单,库存周转效率直接跃升40%,还有某快时尚品牌用预售数据在48小时内完成爆款追单……
那么,预售和现货之间,到底该如何搭配与平衡才能让生意更好做呢?
预售精准控制库存风险
先来说说预售对需求预测的精准化。
预售对服装品牌而言就像一个“市场探测器”,能帮他们提前摸清市场趋势与消费者的喜好。比如预售期商品的销量、尺码、颜色偏好与地域分布等数据,都能帮助品牌精准预测首批现货生产量,避免盲目备货,以及动态调整后续生产计划,对热销款快速补单,对滞销款及时止损。
某快时尚品牌在618期间就根据预售数据迅速锁定了TOP10爆款,再有数字化系统自动触发区域化集中补货,在其华东仓库数据显示某款碎花裙预售量超预测128%后,便启动了二级供应商加急生产,从而避免了50万件潜在缺货损失。
有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今年618服饰类目有超70%品牌采用预售测款指导现货备货,其中预售订单同比激增32%,愿意等待15天以上的“追新族”同比增长33%,而要求48小时发货的“即时满足者”占比为41%。

基于知衣数据,我们分析对比了三家天猫头部快时尚旗舰店的预售与上新商品数,注意到618大促期间的预售比例普遍高于1-6 月。同时,无论哪个时间段预售商品的比例都超过了30%,说明预售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销售策略,更是新品销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仅限大促。
预售重构现金流与供应链
再来说说预售对现金流的优化。
以前,服装品牌一般需要自己提前垫付大量的资金来采购面料、生产服装,资金压力非常大,如果销售不如预期,极有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而预售——消费者提前支付的定金或全款,不仅能提前回笼资金,还能提供生产启动资金,缓解品牌垫资压力。同时,品牌还可以根据预售情况按需采购、生产,减少了库存对资金的长期占用从而进一步释放现金流,将更多资源投入设计、营销或扩张中,让资金流转更灵活。
某新兴设计师品牌的创始人就表示,预售回款覆盖了75%的面料采购成本,让他们今年618的借贷需求大幅减少。过去618期间他需要借款500万周转,而实行预售制后只需要200万,利息成本也随之降低。
可以说,预售定金就像一个“无息贷款”,帮助商家,尤其是中小品牌,大大缓解了垫资压力。
另一方面,预售数据流直通产线也推动了服装行业的柔性供应链迭代。
比如前文提到过的,通过预售精准摸清的消费者偏好与尺码、颜色偏好、地域分布等数据,品牌可以将之直接传递给工厂,让工厂直接根据已确定的数据快速调整生产计划。
某电商服饰品牌通过“预售看板”发现XS码预售量突增时,工厂就能立即调整裁床方案,将XS码产量提升15%,这种动态调节能力使面料利用率提升至92%,远超行业85%的平均水平。
在如今的服装行业,供应链生产线响应速度已经成为决定品牌生死的重要因素,小单快反不再是差异化优势,而是生存的底线。
结语
最终,我们仍需注意的是,预售的本质是“预期”,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付出定金,凭借的是对产品的信任和期待。
然而,从预售到实际交付存在着时间差,如果消费者历经漫长的等待期后收到的服装上身效果未能达到预售宣传时的高预期,理所当然会感觉自己“被诈骗”。
今年618期间,黑猫投诉平台的数据显示,服饰类预售延迟发货的投诉量同比上升了45%。某网红品牌就因为延误30天发货导致退货率飙升至45%。这说明,当等待成本超过了价格优惠,消费者的不满情绪会迅速扩散,对品牌口碑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预售数据只能视为市场热度的风向标,现货交付的质量才是决定品牌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盲目追求预售数据,而忽视现货交付的体验,无疑是舍本逐末。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那些最快售罄的人,应是那些能够将每件衣服精准送达期待它的人手中的品牌。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END